每年农历六月廿四
是大石街会江村一年一度的“骑马公诞”!
(相关资料图)
昨晚会江村民设宴款待亲友,
不完全统计全村设有800桌,
约8000人共同庆祝,
当晚太保府、会江戏院人头攒动,
氛围浓厚、超级热闹。
今天一早,
会江村敲锣打鼓、舞着醒狮,
将昨晚竞投的吉祥物品逐一送到获得者家中,
这也意味着又一年“骑马公诞”落下帷幕。
约8000人共庆“骑马公诞”会江的传统是由村民自己统筹
傍晚小e走进会江村,可以看到主干道、篮球场、学校等村里主要的空地,以及街巷里、村民门前都摆上了桌椅,大家一边吃着晚宴一边聊着家常,村里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点击小视频
不过,相比大多数村将宴席全部集中在主要空地,在会江村,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街巷里村民屋前,也零零散散摆着几桌。吃饭是庙诞期间各家的重头戏,但会江村庙诞延续的传统,是不集中开饭,由村民自家负责,丰俭由人。
据村民梁先生介绍,“会江村庙诞宴席一直以来都是村民自己统筹,每个村民口味不同,喜欢哪个师傅做的菜就跟哪个师傅预定,据我了解,这次准备宴席的团队大概有五六家,还有一些村民直接去附近酒店吃。”
村里主干道摆满宴席
学校空地摆满宴席
街巷里村民门前也零散摆着宴席
今年,村民梁先生摆了6桌,邀请周边的亲友过来热闹一下,他介绍道,“小时候都是各家自己煮,只是请比较亲的兄弟姐妹,现在条件好了,宴席规模也越做越大。”梁先生表示,“一年才一次,让大家过来感受下气氛。”
据悉,前段时间大石街会江村刚获得“广州市美丽乡村”称号,篮球场、球场公园等这些修缮后的场所,也成为宴席的主要场所。
近千人“睇大戏”会江村超大戏院氛围足
吃完宴席后,喜欢看戏的村民和亲友便移步到会江戏院“睇大戏”,而现场很多老戏迷早早就过来霸头位,不少阿婆阿叔还带着孙辈,也有不少年轻人过来感受一把粤剧文化。到了晚上10点,不少老戏迷还在现场观看,梁姨表示,“从以前就一直看,庙诞期间每晚都会过来看。”
插入现场小视频
会江戏院在太保府后面,面积大约有1800平方米,放着近千张座椅,设计十分简易,院内吊着多顶风扇,虽然有点闷热,但阻挡不了村民的热情,现场观戏氛围十分浓厚。据悉,每年农历六月廿二至廿四,会江村会连做三晚大戏,这是延续多年的传统。
据村民梁叔介绍,以前只有戏台,观众席是露天的,下雨天就比较麻烦,后来增加了棚顶,之后又翻新,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戏院。会江戏院翻修过几次,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今年也是翻新后第一次做大戏。
“以前没什么节目,看戏的人很多,座位又有限,以前晚上进场,还需要买票,听老人家说,以前白天、晚上都做戏,不过现在日戏取消了,仍保留连做三晚大戏的传统。”村民梁先生介绍道。
据记载,以前村里做大戏需要请戏和买戏。庙诞理事们到广州物色戏班,初步达成协议,名曰请戏,交纳一定的定金后便叫买戏,同时拿上数十张木版印刷的宣传海报回村张贴,顿时村中的街头巷尾便掀起一阵庙诞气氛的初潮。
在村民梁幹强编著的《源远流长——会江村与骑马公诞》一书中介绍道,“会江做大戏是三晚两日连续不断的,即从廿二晚到廿四晚不论白天黑夜到戏棚里都有戏睇。白天和通宵戏不收钱,方便没钱和不舍得花钱买票的穷人(做的是二打六的下脚戏)。晚上主场戏要买票(有大佬馆出台的完整成套的),没票的可攀上戏棚的高处观看,这种看法叫‘攀棚口’。每晚的大戏最后两场进行开放,在外面听戏的戏迷便蜂拥而入睇戏。这些人便称为‘打戏钉’。”
以前搭戏棚大概要十多天功夫,是村内每年一次的最大型的工程。《源远流长——会江村与骑马公诞》一书中写道,“那时,农村无电,照明是用几十支‘大光灯’(注:进口的用煤油作燃料特大功效利用压缩空气的汽灯)分布全场,大光灯威力强大,把高大的戏棚内照耀得如同白昼,在当时的大石地区这可算是超五星级的大戏院。也是形成庙诞期间万人空巷(近半是外村的戏迷),人流涌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热闹非凡的因素之一。”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会江村有了固定的高大宽敞的戏院,也不需到广州请戏了,村民打个电话便可搞定。
正日晚上9点半,戏院舞台还举行庙诞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开投竞拍庙内的吉祥物品,所筹的费用用于村里的公益活动。每次竞投成功,现场掌声、欢呼声,锣鼓声齐响,给戏院增添了另一种节日氛围。
从上周末的敬老和酬谢晚宴,到连做三晚大戏,从廿三晚上十一时(即廿四日子时),到廿四晚宴请亲友,再到廿五早送吉祥物品,会江村“骑马公诞”可谓热闹了近一个星期。这既是延续传统习俗,也借着庙诞联络亲友增进感情,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骑马公诞”是会江村重要的民间信仰和诞会习俗,已有170多年历史 。2022年,“会江骑马公诞”列入番禺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村里记载,骑马公庙名曰“太保府”。骑马公神像传说原是在清嘉庆年间一农妇在河涌边捡回来的一尊骑马的木偶,历经数年在村中广泛流传着神奇色彩的故事,后被奉为神灵。骑马公是纯正的“土特产”,本无历史记载的姓名,纯属人们带小孩去参拜时,叫小孩子来参拜“拜骑马的公公”,叫顺口便流传几百年。
部分图片由会江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