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穿着住院服也要送考,看见错题就忍不住指导……青岛这两位老师把爱变成习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023-06-19 08:52:38

穿着住院服也要送考,看见错题就忍不住指导……

老师把爱变成习惯


(资料图)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故事,在故事中阐释教育理念。今年,青岛市教育局与青岛日报社联合推出“青岛教育故事”栏目,记录身边教师微小却彰显职业精神的故事。活动启动后,陆续收到学生和家长提供的线索,本报记者据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读者可将故事概况和联系方式发送到邮箱:iqdedu@163.com,或在“青岛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和“青岛教育家”微信公众号留言。期待在您的讲述中发现更多教育好故事。

教师是一种职业,对许多老师来说,职业习惯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即使自己生病住院,也要忍痛赶到教室去叮嘱学生高考注意事项;不但教自己的学生,看到其他孩子有错题,也会及时给予指导……当责任感融入血液,平凡的老师们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带病送考,陪学生度过最重要时刻

“祝孩子们旗开得胜,高考顺利!”6月7日零点27分,青岛城阳一中高三12班班主任徐青更新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这是2023年高考的第一天,也是他因胰腺炎住院的第八天。住院服上“逢考必过”的胸章是徐青跟班上53名学生的约定,他想用这样一种方式默默支持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学生。

今年5月初,徐青就感到身体不适,但他想坚持到高考结束再去医院检查。5月30日,高考倒计时第八天。徐青腹痛难忍,在讲台上已经站不住了。当天下午,他被送往医院检查,确诊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徐青原本想先保守治疗,然后继续回学校上课,但被医生“勒令”住院。当晚,他在医院疼得一宿没睡。

放心不下在学校的学生,徐青在治疗间歇经常拿起手机,点开学生录制的视频一遍一遍地播放。“亲爱的徐老师,我们很希望您快回来,我们很想您,希望您快快好起来!也请您相信,高考,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不辜负老师的希望,我们爱您。”看到班上每名学生绽放的笑脸,徐青热泪盈眶,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让他感动不已,一直感慨地说:“孩子们长大了!”

“明天就高考了,我无论如何都要回趟学校,给学生加油鼓劲!”高考前一天,徐青特意跟主治医生请了一个半小时的假。已经多天没进食的徐青,“暴瘦”了15斤,但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他就打起了精神。他刚走进教学楼,就碰见了班里的学生。学生们兴奋不已,赶紧迎上去,簇拥着徐青回到了教室。

徐青带领学生走过状元门。

徐青拿出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棒棒糖和“逢考必过”胸章,送给每一名学生。“考前一定要静下心来,稳定心态,放轻松、不要慌。高考当天我不能送考,但一定会佩戴这枚胸章,与你们一起迎战高考。”徐青这样提醒、鼓励学生。班上很多学生感动落泪,依依不舍地将徐青送到校门口。徐青跟学生承诺,最后一科考试时他一定会现场送考。

对学生来说,老师在,就是一颗“定心丸”。6月10日清晨6:20,徐青如约来到了教室。等学生到齐后,他与学生一起乘坐大巴车奔赴考点。“加油,你们都没有问题!”徐青与学生击掌、拥抱,目送他们进入考点。中午12:30,结束了最后一个科目的考试,徐青又接学生回到了学校。“凡事要善始善终,陪他们走完高中生涯的最后一程,才算圆满。”徐青说。

新式教学,她教给“徒孙”学习方法

“孩子这个学习习惯可不行,我给你打电话聊。”上海路小学校长闫燕看到曾经的学生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动态后,忍不住在下面留言。原来,已经成为家长的学生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孩子的作业,从教31年的闫燕一眼就看到了错题,并判断出孩子上课听讲效率不高。在电话中进行一番指导之后,闫燕还给学生留了任务,让对方按时把孩子作业发给她,以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看到错题就要纠正,看到家长焦虑就要开讲家庭教育课……闫燕说这几乎是老师的“通病”。“老公说我‘好为人师’,不但教‘徒弟’,还教‘徒孙’。”说到这里,闫燕笑了起来。

闫燕和学生们在活动间隙合影。

在闫燕看来,“好为人师”其实是老师的使命感、责任感,而要当好这样的老师,方法很重要。1992年,闫燕刚开始当英语老师的时候,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情况,闫燕却“前卫”地开始尝试给学生打造沉浸式英语环境。“我是闫老师第一届学生,还记得闫老师第一堂课带给同学们的震撼。她穿着花裙子,青春洋溢,整堂课都说着和录音带里一样标准的英语。”闫燕的学生于妙妙记得,虽然当时还完全不明白英语的语法结构、发音规律,但在闫燕的鼓励下,同学们都大胆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英语。如今,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任务式教学,可在上世纪90年代,这种教学方式可是“新鲜景”。当时,口语应用无法在试卷上体现,但闫燕坚持要学以致用。她让孩子们培养语感,课上以对话为主,家庭作业是看英语原声动画片、每天听15分钟新概念英语磁带。学生用英语做自我介绍的录音,她一点一点听,一个一个纠正。“这种办法是我在一个学术杂志上看到的,自己摸索实践,还写成了论文。”闫燕说,看似这种教学和考试无关,但打通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壁垒之后,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英语考试成绩自然很优秀。

闫燕只比她带的第一届学生大10岁。她的魅力让学生们把她当成朋友,毕业多年,联系未断。她给大龄的学生找对象,帮家庭困难的学生申请资助。当学生有了孩子,遇到教育问题也都向闫燕请教。“孩子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时,他们很焦虑。我就在小学任教,正好可以传递家庭教育理念。”去年,闫燕的一个学生恰好面临孩子幼升小,按政策有两个学校可以选择,但学生坚定地把孩子送到上海路小学,因为他相信老师闫燕的教育理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王世锋)

责任编辑:孙源熙